【编者按:学生参加国(境)外交流学习人数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观测指标。为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塑造开放心态和创新精神,增强就业竞争力,学校组织实施“学行天下”学生国(境)外交流学习项目,赴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地区高校访学,寒假期间共成团派出15个,参与学生近300人。现推出《“学行天下”国(境)外交流学习》系列报道,旨在呈现广大学生践行“学行天下”理念,担任文化交流使者的生动体验,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国际化项目,敬请关注。】
2025年2月9日至15日,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共同组织选拔的22名来自18个不同学院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赴新加坡开展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访学项目,通过课程学习、教学活动、互动研讨、名企参访等多样方式,围绕“剑桥大学体系课程”以及“机器人研究院参访与交流”两大主题展开科研活动,深切感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术氛围、新加坡融合多元的文化氛围以及高度国际化的城市魅力,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与国际视野。
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以下简称“NUS”),位于新加坡共和国,归教育部管辖,是新加坡的公立研究型大学,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Universitas 21等组织的成员学校。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新加坡国立大学位列第8名。

一、寻智科研,筑梦笔端
怀揣着期待与憧憬,研学团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先进机器人实验室(ARL)进行参观交流。据了解,ARL是世界顶尖的机器人研究机构,汇聚了全球顶尖的科研力量,专注于人机协作、自主导航、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研究,致力于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机器人领域人才,为解决全球性挑战和改善人类生活做出贡献。
ARL实验室博士生代表向研学团轮流介绍了其研究领域与科研目标,涵盖机器人感知、决策、控制等多维领域。在前沿技术讲解中,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向访学团充分展示了机器人如何通过视觉识别和力觉反馈,实现与人类的精准配合,以及实验室研发的自主导航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自主规划路径、避障导航,并完成特定任务。

为了使“人工智能”理论更加深入人心,ARL实验室科研人员带领研学团走进实验车间,近距离接触科研项目,现场讲解其工作原理与运行模式。研学团针对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和实验室的研究员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促进国际合作和学术进步。

剑桥大学体系课程融合了前沿的AI技术、实践导向的项目设计与管理理念,以及高效的呈现技巧与团队协作能力训练。2月10日至2月13日,研学团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英语语言交流中心(CELC)开展“Introduction to Academic Writing and Oral Presentations”课程学习。此次课程由NUS的3位资深教师进行授课,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学术写作的特点、各学科写作有关的语言特征、修辞惯例以及口头报告中不同受众的塑造和呈现内容的策略研究。老师们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研学团掌握学术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同学们不仅学习到如何撰写清晰简洁、逻辑严谨的学术论文,还有效提升了英文学术演讲能力,包括如何组织演讲内容、使用视觉辅助工具、与观众互动等。在2月13日早上的总结汇报课程上,研学团根据学科特色分为两组,以模拟演讲的形式进行结业测验。同学们克服了公众演讲的紧张情绪,提升了演讲的自信和表达能力,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此外,NUS为研学团的同学们安排了“名师面对面”答疑交流会,同学们有幸与NUS生物医学工程系(BME)副教授James KAH、NUS计算机学院信息系统与分析系副教授Suranga NANAYAKKARA、NUS研究生院高级讲师Rafi RASHID、NUS商学院教学与技术中心副主任Susan SEE THO进行深入交流,充分学习前沿知识,掌握学术发展动态。

二、名企参访,知行合一
2月12日上午,研学团一行走进谷歌亚太区域总部,亲身体验谷歌云的魅力。中小企业国际出海谷歌亚太区负责人陈皎向研学团详细展示了谷歌大模型Gemini和谷歌广告的行业现状与最新成果,并通过2023年与2024年的实际案例,向研学团展示了“科技改变生活”的巨大潜力。随后,研学团跟随陈老师实地走访参观谷歌亚太总部办公区域,其开放自由的工作环境、充满创意的办公室设计、舒适惬意的休息区令人印象深刻,充分体现谷歌公司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与创造力的重视,为员工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进一步激励同学们认真学习、奋发进取。


2月13日下午,博彦科技战略合作伙伴及市场拓展负责人Patrick Tang对研学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Patrick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博彦科技通过技术创新为客户提供高效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化升级的主要业务,其企业文化强调团队协作与持续性学习,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平台。通过案例解读、问卷搜集的形式,Patrick向研学团展示了国内企业如何有效拓展海外市场的具体实践操作,并近距离接触博彦科技在前沿科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使同学们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能够以多元的视角看待事物的发展方向,以更长远的视野考虑问题的多变可能,为未来科技发展汲取灵感与智慧。

三、多元文化,感知魅力
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以其独特的城市风貌、多元文化交融和丰富的美食体验,为每一位到访者留下深刻印象。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堪称典范,摩天大楼与葱郁绿植和谐共生,展现出科技与生态的平衡之美。鱼尾狮公园是这座城市的灵魂象征,鱼尾狮雕塑昂首伫立于滨海湾畔,与对岸的金沙酒店、艺术科学博物馆等现代建筑交相辉映,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滨海湾花园则进一步诠释了“未来城市”的概念。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在街头巷尾鲜活流淌,这种文化交融不仅体现在建筑与节庆中,更渗透于市井生活——汉语、英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在街头此起彼伏,不同族裔的人们在组屋区比邻而居,共同构建了“以人为本”、和谐包容的社会图景。研学团通过游览URA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展览馆,深入了解其智慧城市的先进建设理念,探索新加坡如何在土地资源极度稀缺的条件下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


此外,作为“美食联合国”,新加坡的每一道菜肴都是文化融合的见证。一碗叻沙中,椰浆的醇厚、虾酱的咸鲜与柠檬草的清新激烈碰撞,恰如这座城市的多元底色,中峇鲁美食中心的市井烟火、国大食堂的平价美味更让同学们体会到美食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连接不同群体的社会纽带,在景观与美食背后,研学团历经了一场又一场的文化洗礼。
四、青春担当,学行天下
新加坡研学之旅,既是一次智慧的碰撞,更是一场多元文明的对话。在本次科研访学中,西南大学青年研究生学子们以探索者的姿态走进新加坡国立大学,感受世界顶尖学府的学术脉搏;以观察者的眼光漫步鱼尾狮公园,聆听这座“狮城”从港口渔村到国际都会的奋进传奇;以体验者的身份徜徉于滨海湾花园的“未来森林”,触摸绿色科技与自然共生的城市理想;更以文化使者的热忱走进娘惹文化区,从斑斓的刺绣与瓷器中解码南洋华族文化的传承密码。

研学团的同学们收获颇丰,他们这样说:

交流期间,我深刻感受到新加坡在不断试探与创新中的独特魅力。学术殿堂教会我逻辑思维,科技企业展示了重塑现实的野心。参访谷歌与博彦科技等企业时,我领略了前沿科技与企业活力,新加坡的组屋文化则展现了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智慧。这一切启发我在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追求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这场研学之旅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认知范式的迁徙——让我用全球坐标定位研究、用跨界思维解构复杂问题,让我真正领悟到了全球化教育的真正意义。
——化学化工学院 肖蔓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我有幸接触到了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和研究成果。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实验室参观以及与教授们的交流,我深刻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而对谷歌公司的参观,更是让我亲眼见证了前沿技术在实际产业中的落地应用。这次访学让我意识到当代的学习,是在理性思考的框架之下,生长出对前沿技术的探索与敬畏之心。作为一名即将踏入职场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我期望着能将这次访学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融入未来的工作当中,利用科技的力量拓展个体思考的纵深。
——新闻传媒学院 姚梦奇
此次新加坡研学之行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是关于学术思维的提升,更对生活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通过参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术课程,我对学术英语写作和口语演讲技巧有了更深的理解。学术写作课程让我新学会了引用文献的细节,而会议演讲课程让我明白了自信与勇敢尝试的重要性。此外,机器人研究中心博士生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人生不应设限,我们的潜力远远超过预期。新加坡人民的工作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也深深打动了我,他们的细腻关怀和温暖让我意识到日常的善意可以创造更和谐的社会氛围。这次研学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还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水产学院 杨清麟
今日,我们不仅是中新友谊的见证者,更以青年视角架起跨文化理解的桥梁。未来,西南大学研究生学子将继续秉持“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精神,以更坚实的专业素养、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投身全球合作,让青春足迹成为文明互鉴的注脚,让求知热忱化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供稿 | 林正雄 王昕 姚梦奇 任厚名
供图 | 西南大学2025寒假新加坡国立大学研学团
审核 | 陈炳君
◎◎◎◎◎◎
了解更多交流学习项目,请访问国际处/港澳台办网站
http://gjc.swu.edu.cn/

|

|
国际处/港澳台办微信公众号 |
海外交流学习二维码 |